返回

试听马克莱文森Mark Levinson No.52前级-上善若水的真滋味

2019/9/9 11:40:16|
11974阅

相隔多年了,Mark Levinson终于再次推出旗舰前级!No.52之前的旗舰前级是No.32,推出时间是1998年,可是接续No.32的新机器No.52呢?竟然要等到2013年才问世!这么一等,音响迷们可期盼了15年啊!

「洁癖」的设计 采直立摆放的模块放大线路

前往天母海山音响试听之前,我先做些功课,好奇为什么No.32要等这么多年,才能把旗舰地位交棒给No.52?难道Mark Levinson这家公司是认为No.32已经改无可改,所以要花15年的时间来提升进化,才能够凝聚出No.52?从这么长久的改款时间,我们可以感受到Mark Levinson这家公司,或是它所属的Madrigal Group,对于推出新产品的态度有多么审慎严谨了。

Mark Levinson当年推出No.32前级的设计,可说是领先时代,两件式机箱、模块化设计、独特电源升压处理......,这些特点有许多一路延续到No.52身上,但是随着时代进步,做得更完善,诸多设计特点且让我们一一看下去。

两件式箱体的No.52,读者们应该猜出这是所谓「Clean Box」(干净箱)、「Dirty Box」(脏箱)独立的设计。哪一个是Dirty Box?电源,这个部分产生的干扰最多,而吃电的放大线路则是「Clean Box」。不过No.52有趣的地方是,两个箱体大小不同,如果不讲,大多数人会猜测那个带着旋钮与控制按键的小箱子是放大线路,而外观简单的大箱子是电源,实际上相反,小箱子是电源,而放大线路都在大箱子里面。

为什么颠倒过来了呢?前级耗电量不大,所以变压器不需要非常庞大,可是Mark Levinson使用了模块化放大线路,而且采「直立摆放」,所以箱体需要足够的高度,这放大线路的箱体变得比电源供应还要大。我因为是来海山试听,没办法拆开机箱看内部,可是原厂提供的内部照片,一看就知道Mark Levinson真是有「洁癖」的设计。

Mark Levinson No.52颠覆传统的印象,小箱体为电源,而大箱体才是放置放大线路的地方,因为Mark Levinson使用了模块化放大线路,而且采「直立摆放」,所以箱体需要足够的高度,这放大线路的箱体变得比电源供应还要大,而这也是Mark Levinson「洁癖」设计的地方

拥有120dB声道分离度的关键 T Switch

放大线路的「Clean Box」里面怎么摆?从正中央一个黑色长条盒子贯穿,箱体分为左右两边,明显可以看得出左右声道独立配置。那中间的黑盒子是什么?唱头放大器。左右声道的高电平放大线路,整齐地排列在两边,顶部有金属罩隔离,而靠近背板部分则有许多继电器,Mark Levinson称之为T Switch,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输入端子相互独立,不会串入其他噪声。实际上的好处在哪里?答案是声道分离度!No.52的声道分离度有多好?120dB!以标准CD规格的96dB来说,No.52这120dB的左右声道分离度绝对绰绰有余,就算对应到DSD或高分辨率PCM 24/192讯源的128dB,这120dB也能近乎完美地把左右声道讯号分离开来。

虽然No.52的放大线路箱体颇大,可是内部配置干净整齐,简直比教科书画出来的还要整洁。这些端子并没有经过电路板,而是直接锁在背板上面,这代表讯号直接从输入端子送入放大线路,讯号路径最短,对讯号的减损也最少。

No.52背板就让人一目了然,谁是负责电源、谁是负责线路放大,不会让人傻傻分不清

对于平衡的坚持

No.52总共有七组输入,包括三组平衡与四组非平衡,每一组输入都可以独立调整,不过No.52的放大线路却是不折不扣的全平衡设计。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最好还是使用平衡端子,这么想当然没错,但要是前端讯源没有平衡输出怎么办?Mark Levinson已经替您想到了,他们不希望No.52的非平衡听起来比平衡输入逊色,所以这四组RCA端子接收的虽然是非平衡讯号,但是内部另有线路把非平衡讯号转化为平衡讯号,换句话说,对No.52而言,不管是平衡或非平衡输入,声音讯号送入前级之后,放大线路全部都是平衡放大。为什么坚持平衡?因为平衡放大的共模互斥(Common-mode rejection)效应,可以大幅度降低噪声,您看出Mark Levinson的坚持了,他们要的就是干干净净的放大线路。

对于平衡的坚持还不只如此,No.52中央的唱头放大模块,上面所使用的RCA端子是Mark Levinson的独家设计,虽然是非平衡,但是却有和平衡端子一样的共模互斥效果。在输入增益级的部分会产生对称的反向讯号,让唱头放大一样是「全平衡」工作。唱头放大的增益分为两级,增益达到60dB,意思是说,就算您使用增益很小的MC唱头,No.52一样可以应付。Mark Levinson这样设计唱头放大,最早用在No.38前级,利用平衡线路的高共模互斥降低线路放大噪讯,解决传统升压器底噪问题。为了隔离唱头放大线路,No.52外面的金属壳用上了Mu金属(镍铁合金)。

Mark Levinson No.532双单声道后级,拥有400瓦的大输出功率,负责提供功率推动喇叭

既然放大线路是平衡,RIAA等化也是平衡,这里使用了0.1%无感薄膜电阻与5%层积薄膜电容,透过精选电子组件确保RIAA等化曲线的精确度。唱头放大的设定也很弹性,MM/MC唱头不管输出高低,都可以在No.52的选单上面搭配调整,另外还有20Hz高通滤波可选,滤除唱盘传过来的辘辘声。甚至唱头左右声道的平衡,还有3dB的范围可以调整,调整精度有0.1dB那么细,等于3dB切成30等分让您调整左右声道音量平衡。可惜这次到海山试听,没有搭配到黑胶唱盘,不然这No.52的唱头放大设计,光看原厂数据可真是精彩。

内建可升压至200Hz的变电所 提供干净电力

接下来我们看到电源供应,No.52这部分一样设计得干净整洁,黑色外壳里面由两块金属板分隔为三个部分,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环形变压器与滤波线路,中央则有一块大电路板,电路板上有几个封装的模块。左右独立封装的变压器容易理解,可是中央的电路板要做什么?这部分可真的是Mark Levinson的独家绝活!

我们都知道电源供应对于音响器材的重要性,可是除了多重稳压滤波之外,还有什么可以讲究的设计?Mark Levinson的办法很简单,所有的器材吃的交流电都一样,工作频率不是50Hz就是60Hz,市电里面躲不开电力回路其他器材混入噪讯,不管是电视、冰箱或冷气,都会产生影响音响器材的噪讯,从电力回路当中「串」回到音响系统里面。器材只要吃市电,这些噪讯都躲不开,No.52也不例外。躲不开怎么办?Mark Levinson的设计很厉害,他们干脆在No.52里面盖一座「变电所」!

数位讯源是No.512 SACD/CD唱盘,采用Esteric VOSP承盘,Mark Levinson为了降低CD在高速运转时的震动,先将VOSP承盘先锁在厚钢板上,才固定在机箱底部

怎么在前级里面盖「变电所」?那就是No.52中央占据一半面积的电路板,左右两边的变压器分离供电,分别给左右声道,这样设计不稀奇,很多厂家都这么做,可是No.52把送进来的电力要送到中央那一块「变电所」,把原本是50/60Hz的市电(台湾是60Hz),升压为200Hz,经过这个「升频处理」的变电所,重新整流、滤波,电力就干净了。这个方法很聪明,其他在电气回路的电器产品,工作都是在60Hz,产生的噪讯也会60Hz的电器之间流窜,可是No.52并不以60Hz工作,而是拉高到200Hz,光是这样改变工作电力频率,大家用电的工作频率不同,就能让No.52免除其他60Hz的噪讯干扰了,再加上重新整流滤波,No.52放大线路吃的电怎么能不干净!

具备精确且细致的音量控制

最后一项要介绍No.52的重点则是音量控制,No.52的音量控制器使用了68个电阻,采用表面黏着技术焊在Nelco 400013SI电路板上,这68的电阻可以搭配出65,000种设定,分布在0~80dB的控制范围当中。所以No.52的音量控制不仅精确,还能控制得非常非常细,23dB以前每一格是1dB切换,而23dB~80dB之间则是以0.1dB为单位来切换,这么细致的音量调整,您一定可以在每一张CD播放时找到最适当的音量。

还有,Mark Levinson标示Nelco 400013si的PCB板也有意义,这种PCB板的带宽超高,可达1~10GHz,而且耐温特性超好,温度飙到摄氏245度也没问题,同时符合RoHS无铅制程规范。此前的No.32不得不改款的原因,也和RoHS有关,凡是不符合规范者都无法销售,而新款No.52已经完全符合RoHS规范。

设计表过,我们来听听No.52的表现。为了让No.52表现出「正宗」Mark Levinson之声,海山准备了全套Mark Levinson系统,数字讯源是No.512 SACD/CD唱盘,后级搭配No.532,喇叭则是Sonus Faber Aida。器材之间使用的线材则几乎都是MIT,只有No.512上面使用了Argento。除了线材的搭配,海山还有一项「绝招」,就是擅长使用德国Finite Element公司的Resonator,可以「镇压」器材本身工作时的谐振,工作范围在200Hz~1000Hz之间,刚好是人耳最敏感的中频段,海山林先生使用Resonator的经验丰富,我每次去海山听器材,每一款器材摆放Resonator的位置都不同,显然当中有许多诀窍。

声音干净、快速、通透 推翻Aida的既有印象

既然是顶尖系统,不客气,一来就祭出「Tricycle」三轮车,音响迷对这张dmp的唱片应该很熟悉,刚开始的键盘音乐节奏轻松,听起来满普通的,可是当鼓声出来的时候,那可是又快又狠,力道十足,音乐本身的动态对比非常大,对音响系统是很大的考验。当No.52搭配全套Mark Levinson推着Aida,鼓声一出来就马上让我竖起耳朵!怎么了?这跟我之前在海山听Aida的印象完全不一样?很多人都觉得Sonus Faber带着温文儒雅的气质,柔顺好听,可是这三轮车用No.52来搭,Aida好像整个不一样了,那种干净、快速、通透,电光火石一般的瞬时反应,那不像我熟悉的Aida啊!至少,之前在海山听的时候,Aida那种略带撒娇的柔媚很清楚啊,可是怎么换上No.52之后,整个透明度拉得那么高,音场更显深远,而音符颗粒变得那么结实有劲,形体刻划锐利清晰,整体表现都转性了!

心中暗叫惊讶,No.52这次改款确实不简单,从技术上来看,似乎只是把No.32的突破设计「变得更好」,可是真正试听验收,那种无与伦比的纯净通透,我只能用「上善若水」来形容!No.52真的没有办法形容带着什么样的「味道」,就像水一般,可是如果要讲「水」,真正讲究的人绝对可以尝出水的滋味,最好的水一喝就知道没有杂质,无色无味,但一般自来水煮沸,一样没味道,可是喝起来就没有滑顺舒服的感觉。我在海山的时候,林先生招待的是斐济水,是非常优质的海洋深层水,我才跟林先生讲他对水的品味很高,没想到No.52也是「上善若水」,在干净清澈的声音刻划中,带着自然清新的滑顺。

低频厚实有量感 层次清晰

再来一张难的唱片,我选了Michael Jackson的「Dangerous」专辑,在流行音乐的录音当中,Michael Jackson可说是典范,因为预算充裕,动用的都是葛莱美奖录音的常胜军,效果优异。一开始的「Jam」马上会让人吓一跳,因为来的不是音乐,而是打碎玻璃的声音,虽然是电子合成器搞出来的声音,可是No.52一样干净纯粹的重现,我又被骗到一次,以为哪里玻璃碎了,还好,电子鼓和乐团马上进来,厚实的低频节奏,推得Aida虎虎生风,那低频录得厚重又有量,一般的系统听起来也能有不错的低频量感,可是No.52把低频段不仅重现量感,还有清晰的层次。这种层次分明的效果,充分展现Michael Jackson多轨录音的魅力,那是目不暇给的细节,靠录音师在混音台上调整得「见树又见林」,既有丰富强烈的节奏,还有各种电子音乐的细节,可是普通的系统听得出低频量感,或者加上超低音就能控制低频量感,但如果要呈现如No.52一般解析力十足、层次丰富、细节分明,几乎不可能,我一边听着「Dangerous」,一边推想着录音师加了什么料。确实,Michael Jackson的唱片加了不少料,可是能听得出如何加料的系统,那还真的不多,这样子听Michael Jackson,细节之多,简直就像是在录音室听混音与Mastering一般清晰。

音符颗粒分明 乐器声自然有光泽

接下来我换上古典音乐,拿出葛瑞茉新近录制的「布拉姆斯第二号钢琴协奏曲」,这首曲子难度很高,第一乐章由法国号「唱」出主题,钢琴应和,在No.52上面那法国号温暖厚实,而且有着清晰的形体刻划,这两者兼顾很不简单,可是No.52把那音符变换之间的转折细节,细腻地呈现,随后葛瑞茉的钢琴应和,安静又有气质,三次应答以后,钢琴如狂风暴雨一般冲了出来,呈现布拉姆斯厚重的面貌,一颗颗音符在No.52上面粒粒分明,随着旋律向上冲高,然后乐团Tutti齐奏,重新回归主题,气势壮大又宏伟。在No.52上面,我几乎听不见任何No.52的个性,它是那么的干净通透,呈现出非常自然的乐器光泽,法国号如此,钢琴对答也是如此,可是等乐团齐奏加入,那声部之间的分离度,在音场中自然的铺陈,左边是小提琴声部,右边大是提琴与低音大提琴,音场定位非常清晰,可是整体Tutti的融合感,却又那么的自然。我心里只想着:维也纳爱乐那如金色丝绸一般的音色,在No.52上面表现得真好啊!

声音定位精确细腻

在讨论No.52的规格时,我们讲到了声道分离度120dB的数据,可是我们要怎么听出它的好处?用歌剧来验证最好,我拿出「威尔第:茶花女」,听涅翠科与费亚松在2005年萨尔兹堡音乐节的现场录音,这「现场录音」要特别强调,与录音室录制的歌剧比较,在录音室里面不用「演」,所以歌者都是站一排直接对着麦克风唱,可是现场录音必须要「演」,所以舞台上歌者不光唱,还要「走位」,尤其是第一幕著名的「饮酒歌」( Libiamo Ne Lieti Calici),舞台上挤满了人,男高音费亚松唱出「让我们高举欢乐的酒杯」,No.52呈现的不止是费亚松温暖的嗓音与细腻的声腔变化,这时候演唱阿弗列德的费亚松,实际上高举着酒杯,站在舞台中央右侧,在No.52上面,您也不会错过这个细节。还有,唱薇奥丽塔的涅翠科这时候站在舞台的左边,一边唱,一边移动到舞台右边,而且还与现场的群众打情骂俏,No.52惟妙惟肖地把歌剧演唱者的移动感表现出来。要知道,我在海山听的时候,并没有任何影像的辅助,可是No.52优异的声到分离度,把这种舞台上细腻的移动感,用精确的声音定位表现了出来。

强大的解析力与层次感

我最后一张聆听的唱片,是「萧士塔高维奇第五号交响曲」,这是很难的交响曲,尤其是第四乐章,短笛颤音吹奏出高亢激昂的曲调,定音鼓如狂风暴雨一般连续强奏,与铜管激昂紧张的曲调呼应,弦乐群跟着杀进杀出,简直像是战争激烈拼斗的场面,声部交织复杂厚重,这种复杂的音乐,最需要前级的解析力与层次感,如果前级没有办法拉出各个声部的线条,在声部堆栈之时,很容易显得混乱,当然,后级的控制力也不能少,再来就是喇叭要能重现足够的带宽,三者加起来,才能尽显萧士塔高维奇那种宛如预告战争一般的强烈音乐感染力。狂风暴雨的音乐过后,弦乐群拉着细微的声线,可是垫在弦乐群上面的却是温暖的铜管群,有如雨过天青一般,温暖的阳光洒在大地之上,No.52开阔的音场,从狂风暴雨的紧张强悍,转为和煦宽阔。我听得入神,是啊,这才叫萧士塔高维奇,那种紧绷到极点之后的放松,拨云见日,能够表现的这么好,No.52不简单。不,是全套Mark Levinson加上Aida真不简单。

虽然主角写的是No.52,可是音乐靠的是全套Mark Levinson加上Aida一起呈现,还加上海山的巧手搭配调校,我不太能分开来讲,可是听过No.52之后,我在去听其他的前级,几乎怎么听都会想起No.52,想起那通透、干净、清澈,有如纯净水质一般,而其中带着一点点微微甜味,那是顶级水质的滑顺舒适,这「上善若水」的真滋味,在我目前听过所有前级当中,No.52堪称第一。

器材规格
型式:两件式箱体双单声道前级扩大机
音量控制范围:80dB
频率响应:10Hz~40kHz(± 0.2dB)
输入阻抗:100k欧姆(线路电平)
输出阻抗:20欧姆(平衡端子),10欧姆(非平衡端子)
讯噪比:<120dB
尺寸:电源箱 82×438×330mm(H×W×D),主机箱 140×438×330mm(H×W×D)
重量:43kg
汇聚Hi-End影音,发烧从6HIFI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