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乐圣Roksan K3合并机+K3 CD机+Audio Physic Classic 10落地箱
近日我听闻这么一件有趣的事情:广州有位烧友许先生带着“军师”陈先生,想买一套两万元级的系统,在海印地区多方寻觅,始终无法找到合意的。后来来到“金海印”二楼的昌业音响,见有近期非常热门的英国ROKSAN K3合并式放大器和K3 CD机,两人早已久闻其名,待见到实物心中不禁已有七分欢喜。那搭配什么音箱好呢?许先生家的客厅有三十多平方米,他希望找一对表现全面而又易于摆位的落地箱,刚好看见旁边的德国Audio Physics(飞星) Classic 10落地式音箱,见它做工精致、外形典雅稳重,于是就向在场的销售人员提出就用Classic 10和K3组合搭配看看效果如何。当时两人只是抱着尝试的心态,谁知一听,两人顿时呆住了,齐齐“中毒”,说比刚才在别处听的那套6万元的系统还要好!一问整套系统的售价约3.9万元,稍稍超出许先生的预算,不想在他犹豫之际,旁边的“军师”陈先生却早已按耐不住,当场抢先出手买下了这套系统!原来陈先生想着自己的系统也要升级了,反正都是要买,迟买不如早买,于是果断出手,一举完成了由配角变主角的转换……过了几天,原“主角”许先生还是受不住诱惑,也忍不住购下了这套系统。无独有偶,一周之后另一位烧友朱先生一听这套系统也很喜欢,在十分钟之内就决定把它买下。此后,又有多位烧友均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套系统。我听说之后,心里自然好奇——“是什么原因令这套德、英系统如此受欢迎?”于是决定好好探究一番。
在这套系统中,ROKSAN K3合并式放大器和K3 CD机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产品,两款器材均在英国主流媒体上获奖无数,在国内发烧群体中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可以说在一万元以内找一款英国原产而又表现全面、音乐味良好器材的话,K3合并式放大器和K3 CD机可能就是最好而且唯一的选择!K3系列采用在德国加工的铝合金面板,在外观上更显优雅,克服了以往英国器材音乐味好但外观不够精致的缺点。K3合并式放大器一如既往地保留亲切的音乐感染力,但输出功率达到140W/声道,在驱动力和控制力方面比传统的英式功放有很大的进步,同时声音也更见细腻、通透。K3 CD机相比于以往著名的K2 CD机,音乐味不仅更胜一筹,而且在声音的背景、速度、低频、动态、线条感等方面明显进步,使重播效果更加细致、通透,流露出丝丝高贵的气息。因此,我对ROKSAN这两款产品是绝对放心的,唯一要考虑的就是它们和Audio Physics Classic 10音箱的搭配效果如何了。下面我们再具体看看Classic 10究竟有何特点。
首先,Classic 10的箱体是由三种阻尼特性及刚性不同的材质构成,包括中密度板、树脂和玻璃,厚度为20mm,具有理想的声学特性。这种“三明治”结构的箱体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有效减少声波的渗透性,特别是在中频段。Audio Physics发现音箱的音质不仅与箱体的强度有关,而且还与箱体内声波渗透到箱体外的能量大小有关。此外,混合式的三明治箱体结构对声波的阻尼特性要比单一材质好,同时在消除谐振方面也有显著的效果。这种新颖的设计令Classic 10的箱体谐振很低。相比之下,在这个价位的其它对手基本都用单一的中密度板。Classic 10的两只中低音单元以高音单元为中心对称分布,这样令前障板的重量分布更加均匀,是精确再现声音和定位的前提条件。这两只单元的悬边及磁钢部分设计特别,可使振膜获得理想的线性位移,即使在有轰鸣声的房间里低频仍有良好的表现。Classic 10中低音单元的相位塞是固定的,不随振膜移动,其特殊形状可有效减少振膜的“压缩效应”,特别是在中频段,以确保声音的精确度。同时这个相位塞还有利于音圈的散热,防止音圈过热所产生的声音压缩而导致的模糊现象。而且中音单元的盆架为特殊的“双框架”结构,内框是由特殊的塑料,具有良好的阻尼可吸收振动;外框则是铝合金材质,刚性高还有散热的作用。这是Audio Physics的独门利器,将吸震、散热和高刚性集于一身,而一般单元通常只使用金属盆架。真正的低音单元位于高音单元下方,它配置了强大的驱动系统和4层铜质音圈,可获得强有力的低频。最后看看高音单元,它四周铺设了吸音毡,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扩散特性。这只高音单元看似球顶单元,其实它的发声区域是在振膜的边缘部分,中央突起的是防尘罩。由于高音单元与中音单元是同一种结构类型、振膜材质一样、发声方式相同,所以高频和中频两者的“音色”是一致的,两者衔接度融合得特别好,这也是Audio Physics非常显著的特色,明显有别于其它音箱。这只高音单元延伸很好,远超人耳的听域。这款Classic 10在设计上还有一个明显不同于其它音箱的地方,那就是它虽然为倒相式设计,但您是看不到倒相孔的,原来Classic 10是采用“夹层”式设计,通过箱体的缝隙来起到倒相孔的作用,而且这种设计对防止低频轰鸣特别有效,但低频的量感不变,堪称是别出心裁的点睛之笔!
接着我就开始仔细聆听这套德、英组合,经过分析,我初步总结出这套系统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德国音箱的声音虽然精确,但会稍显单薄、光辉。不过,现在这种观念应该改变才行了,像MBL、TIDAL等的声音就很饱满润泽,而Audio Physics同样不例外,它旗下音箱的中频鲜活、水润,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所以,我一向对Classic 10的声音厚度是很有信心的,再加上来自英国的ROKSAN K3组合,试问这套系统的声音怎么可能单薄?在播放《伶歌》track 10《满江红》时,演唱者关栋天的嗓音凝聚而有“肉感”,有明显的润泽感;即使伴奏乐器中的二胡,一般系统播起来容易单薄枯燥,但此刻也显得水灵灵的,更别说如丝绸般光滑的弦乐群了。值得赞赏的是,这套系统的声音还有“开扬”的特点。以前我遇到过一些音箱,中频虽然也厚,但却有压抑、粘滞之感。播放女声还问题不大,但播放一些高亢激昂的男声时,就会感觉穿透力不够,声音像“憋”在箱子里,上下起伏不够,使原本男子汉气概十足的嗓音变得比较阴柔。而现在这套系统所重现关栋天的嗓音悲愤时可“掷地有声”,激昂处更是“一飞冲天”,让听者无法不动容!而鼓、琵琶等乐器则跌宕起伏,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气氛,如果这套系统声音不够开扬的话,是断然得不到这般效果的……
光看Classic 10的身形,我从未想到这套系统的低频会这么厉害,当然这也与K3合并式功放强劲的驱动力有关。播放《满江红》时,我能感觉到开头部分的大提琴有“下沉”的倾向,而大鼓敲起来有“捶心”的效果,不仅低频量感丰富而且很清晰、凝聚,力度之佳已能聚焦成一个“鼓眼”。在播放DECCA版的《西班牙》组曲时,开头部分的大提琴拨弦低沉却清晰可闻,要知道在许多中小型的音箱中是肯定听不到这样效果的;定音鼓敲击时会产生嘭嘭的“回响”,就像是一款大音箱在发声,让人感觉很踏实、很有信心,而且这鼓声紧凑、快速,充分体现出德国音箱精确、严谨的特点;铜管乐器组不仅嘹亮,而且有着厚实的铺垫,在需要的时候有着清晰而低沉的吟唱,再次显示出这套系统在低频方面的实力!我认为这套系统在低频方面有如此出人意料的表现,是和它每一个环节的特别之处分不开的:Classic 10的“三明治”式箱体结构有助于降低箱体谐振,提高低频的清晰度;“夹层”式低频反射设计不仅可带来丰富的量感,而且可以抑制低频的轰鸣,对提高低频的清晰度也是有利的;K3合并式功放的驱动力和控制力不俗,这对充分挖掘音箱的低频并加以良好的驾驭也是大有好处的。我相信有许多喜欢这套搭配的朋友正是被其如此出色的低频表现所打动!
这套系统的音色清新、明快,透明度好,富有朝气,充满开朗的阳光气息,就像是万里无云的蓝天。在它的声底中并没有浓郁的“甜味”或特别厚重的成份,是属于相对中性的声音,如果您是喜欢这种风格的话,那么就一定会接受这套系统的声音。播放DG版《PAGANINI FOR TWO》时,声音背景干净,小提琴声清澈透亮,能清晰捕捉到琴弦坚韧的质感。吉他的声音同样晶莹清脆,润泽中不乏亮丽感,给我以爽朗细致的印象。播放《西班牙》组曲时,铙钹、三角铁的敲击激越凌厉,绝不拖泥带水;铜管乐器吹奏时无拘无束,在中、高频部分快捷而华丽,但不干不糙,听不到一丝火气,这种平衡度在这个价位的系统中出现,确实值得称赞。
上述三点就是这套由德国、英国器材组成的系统的声音特点,如果您喜欢这种风格就很值得细细品味,相信很容易就能擦出火花的。
输出功率:140W/8Ω、220W/4Ω
输入端子:RCA线路输入5组、动磁唱头输入1组、蓝牙输入1组、直通输入1组
输出端子:扬声器输出1组、前置输出1组、3.5mm耳机输出1组
频率响应:3Hz-100kHz(-3dB)
输入阻抗:47 kohms
增益:37.5dB(75x)
谐波失真:<0.005%
讯噪比:>90dB
线路输入灵敏度:440mV @ 140W/8欧姆
体积(宽x高x深):432x90x380mm
重量:14kg
英国 乐圣Roksan K3 DI CD机
频率响应:20-20kHz(+/-0.2dB)
谐波失真:<0.002%
互调失真:<0.0015%
讯噪比:>96dB
声道分离度:100dB
输出电平:2.2V
数字输入:1组同轴、1组光纤
数字输出:1组同轴、1组光纤,1组AES/EBU
解析度:24Bit/192kHz
时基误差:<150ps
体积(WxDxH):432x105x380mm
重量:9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