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您真实庞大的音符-美国 ARC Reference 6 前级
2016/11/23 10:45:14|
11766阅
在音乐厅现场,假如您选择最前面几排的位置,听到的钢琴肯定是形体庞大、音符颗粒饱满厚实且震撼力十足,那是近距离聆听钢琴演奏的感动,如果您坐得够近,还可能有办法看到钢琴家额头上渗出斗大的汗水,而每一个指尖起伏,对应着钢琴的轻重缓急,感受每一吋音乐细节。我描绘的场景是音乐听现场,可是当我听着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6前级时,每一张CD彷彿都把我带回到录音现场,那真实、庞大、温暖,又充满丰富细节的音乐表现力,煞是迷人。
我大约在十年前曾经拜访过ARC位于在明尼苏达州的工厂,在北美是颇有规模的生产基地,虽然在我拜访ARC的时候,创办人William Z. Johnson依然是ARC的拥有者,也参与部分研发试听的工作,但毕竟年事已高,大部份时间住在气候比较好的加州,远离明尼苏达的寒冷冬天,所以没有见到这位音响界的传奇人物,不过亲自走访ARC,看着纯手工製作的传统生产线,从零件的全检全验,配对分类,到手工插件、组装、焊接,让人对ARC的器材多了一分尊敬。
ARC的好名声是长期累积而来的,不管您喜不喜欢真空管机,也不管您认为ARC的声音合不合胃口,ARC经久耐用,可是长期累积出来的商誉。他们在北美还提供ARC回娘家的服务,超过十年以上的机器都欢迎寄回ARC检查,我记得当时负责ARC的Terry Dorn告诉我,检查本身不用收钱,但如果查出问题要修理当然要收费,不过就算机器没问题,通常消费者还会要求付费的器材整理服务,既然回来ARC原厂检查,不如顺道整理一下。可是这项服务在台湾的ARC行不通,第一个问题是老机器送回ARC原厂的运费不便宜,第二个问题更麻烦,机器进出海关可能会被课税,又是一笔费用,就算ARC不收您检查费,老机器这么一折腾恐怕三、五万跑不掉。只叹ARC售后服务好,远在台湾的我们却无福享受到。
话题回到Reference 6身上,ARC的扩大机四十年如一日,银白色的机箱,配上大尺寸的把手,一派老成的设计,辨识度极高。其实,从1995年ARC推出Reference系列开始,机器的造型从没改变过,变化比较大的只有大尺寸显示幕,旋钮数量减少。我们从数字上来看,Reference 6应该是第六代,实际上是第七部,在Reference 2之后,曾经出过MK II,所以第二代有两部,而ARC知道老中避讳4这个数字,所以跳过,直接进到Reference 5,但Reference 5后面又有一部Reference 5 SE,所以到Reference 6实际上已经是第七代了。在这中间还有一部40周年纪念前级,限量40部,单一年度生产完毕就停产,后来又推出与40周年一样两箱式的Reference 10,这是ARC现役的旗舰前级,而Reference 6已经算是老二了。
虽然我说Reference 6的设计依然遵循着ARC的传统,但也可看到新加入的元素,那就是圆形的按键,我记得早年ARC用的都是黑色方形按键,不过晚近推出的新器材都是圆形按键,我想这与G-Series伽利略系列的设计有关,应该是受到ARC集团化以后带来的设计观念影响。还有,Reference 6的顶盖并不是金属,而是透明压克力,难道是要让大家透视Reference 6,来个火力展示?我想这是原因之一,不过原厂来台时我问过,他们的回答是为了好声,金属机箱上盖面积大,会产若干谐振,压克力阻尼比较高,可以消除这微小的谐振。
假如我们从ARC的前级演进来看,Reference 6应该与之前的Reference 5与Reference 5 SE,Reference 5面板还是方形黑色按键,到了Reference 5 SE已经比照40周年纪念版本,换成小圆型按键,而现在的Reference 6则与G系列相同,换成大圆形按键,至于线路的变化,从5到5 SE,主要是换上与40周年纪念相同等级的铁氟龙交连电容,外加ARC新开发的变压器,但是到了Reference 6,5 SE的特别零件都在,但是放大线路又有改进,原本5与5 SE只有4只6H30讯号管,到了Reference 6变成6只,看来放大线路改了不少。电源供应部份依然维持6550配6H30,不过ARC说这部分也有细部的改良,譬如变压器尺吋增大了些,只不过没有摆在一起比较,外观上看不太出来差异。
6H30讯号管从4只增加为6只,外加电源部份的改良,Reference 6的改动不可谓不大,不过在机箱背板上的设定,倒是变化不大,四组平衡,四组非平衡,输出有两组,外加录音输出一组。别忘记Reference 6还是全平衡设计,所以单端输出仅有平衡输出的一半,最好使用全平衡输出,这样才能让Reference 6全力发挥。不信,试着换线搭配看看,在同样音量大小的设定时,单端RCA的音量一定比平衡XLR小声,但这不光是大小声的差异,就算您把单端RCA的音量推到与XLR一样大,声音的厚实饱满程度还是有差,所以玩Reference 6,最好一路「平衡到底」。
试听Reference 6的搭配有两套,一套在U-Audio编辑部听,用Perreaux Prisma 750单声道后级驱动CC Admonitor Silver Preference配Sub低音柱,另一套则是在我家里用NuForce Reference 18推Chartwell LS 3/5,以频宽、动态来说,Admonitor配低音柱当然完胜,可是LS 3/5在Reference 6加持之下,竟然也虎虎生风,这部前级可说威力十足啊!
实际使用时,这才发现Reference 6没有增益切换,我记得以前有些ARC的器材有高中低三段增益可换,不过Reference 6变得更单纯,没有增益调整的选项。音量控制总共103阶,但不管搭配哪一套后级,我从来没有把音量开到一半以上,大约到50就已经爆棚了。还有,虽然Reference 6前级耗电量不大,但依然使用20A电源线,这20A的电源线给后级用还说得通,但用在前级是不是有点过头了,我问过ARC真的有必要吗?他们的回答很简单,研发部门比较过,20A的电源线声音比较好,所以高阶Reference器材都是用这个规格。随机有附,原厂也建议用这条线,也颇为粗壮,倒是日后要换电源线恐怕得订做了。
我想举加拿大Viveza的「Tango Tango」专辑为例,以弦乐为主的探戈音乐,加上发烧等级的录音,在Reference 6听起来更显亲暱感,像是「Tango In D」,可说是探戈音乐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在电影「女人香」中也出现过,低音大提琴与钢琴烘托出悠扬软绵的节奏,小提琴声部交织其上,Reference 6把每一个声部处理得有条不紊,音像庞大,而其优秀的声道分离度,让每一个乐器都有自己的位置,偶而低音大提琴衬底的节奏冒出来,牛筋味十足的拉奏充满厚实的劲道。在低频段的量感与力度,可说是Reference 6最令人着迷之处。
弦乐表现真是迷人
一口气写了三张小提琴曲,再加上「Tango Tango」,您可别误为Reference 6只能听弦乐,而是Reference 6的弦乐表现可能是我近期以来听到的前级当中,最让我感到目眩神迷的一部,噢,我说错了,应该是「耳眩神迷」,我自己用的几部前级全都给比下去了。而我最近在家里听的时候,经常用Mergin NADAC直入后级,用NADAC做音量控制,这样省去前级更单纯,音质更纯,没想到多了Reference 6的前级放大,能让声音的饱满厚实提升那么多,同时还维持相当优秀的声音透明度,这部Reference 6果然身手不凡。
听过肯定大呼过瘾
器材规格
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6
型式:真空管前级扩大机
频率响应:0.5Hz~200kHz(+0dB/-3dB)
增益:12dB(平衡)、6dB(非平衡)
输入阻抗:120k欧姆(平衡)、60k欧姆(非平衡)
输出阻抗:600欧姆(平衡)、300欧姆(非平衡)
尺寸:48×19.8×41.9cm(W×H×D)
重量:17 kg